鑑價就是評估價值,也就是評量、估算與計算(assess, evaluate or compute)評價對象(target)之價值(value)。專利技術鑑價的結果與最終市場價格(price)往往存在主客觀的矛盾差異。
專利技術之價值標準[1]:1.公平市價(fair market value)、2.公平價格(fair value)、3.市場價格(market value)、4.取得價格(acquisition value)、5.使用價格(use value)、6.投資價格(investment value)、7.持有價格(owner value)、8.投保價格(insurable value)、9.抵押價格(collateral value),10.以及課稅價格(Ad valorem value)等。
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解釋:「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價格是你付出的(或是別人付給你的),價值則是你所擁有的(或是你自己所認知的);價格是現在式(present),價值是著眼於未來(future)的成長,或是價值是主觀的,價格是客觀的(市場決定的)。
政治大學智財所周延鵬教授在「虎與狐的智慧力-智慧資源規劃九把金鑰」[2]中有句經典重要的觀念:「專利品質是專利價值的前提、專利價值是專利品質的實踐」。專利技術的價值靠實踐,也就是實踐在產業空間(industry space)中,而實踐方法包括專利的實施(商品化、產業化)與交換(授權,買賣、入股與訴訟等)。
亞太智財公司總經理林鴻六在「評估技術價值的架構與方法-巿場因素仍是影響技術價值的關鍵」[3]文中述說:鑑價的邏輯基礎在於技術、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的價值有潛在市場成立,產品(或服務)可以被接受,以及市場佔有率形成才得以成立,而這個邏輯就是技術鑑價所必須掌握的原則。……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技術本身在產品化後是否為大多數的使用者或市場所接受,技術價值一定要以市場接受度為評估基礎,市場接受度越高,技術應用範圍越廣,則技術價值就越高。
張孟元及劉江彬(張孟元 行政院資訊室主任 劉江彬 政大 智慧財產研究所 所長) 在「無形資產評估鑑價之理論與實務」[4]書中,論述:無形資產為無法具象的知識或技術所組成,因為不同的時間、對象、彼此認知與專業能力程度的差別,將造成對於此項無形資產價值的認知差異,亦為無形資產價值之所在。
「無形資產評估鑑價之理論與實務」書中,提及一個重要的觀念:「相同的知識與技術,於不同對象與目的,所達成的價值並不相同。」因此,無形資產評量應朝向「該項無形資產運用或使用後所創造的價值」為評估依據。
周延鵬教授在「智慧財產之評價理論與實務」書中,還提及無形資產評價方法:1.成本法(cost approach)、2.收益法(income approach)、3.市場法(market app roach)、4.工業標準法(industry standards)、5.等級/排序法(rating/ranking)、6.經驗法則(rules of thumb)、7.蒙地卡羅法(Monte Carlo)、8.拍賣法(auction)等。
Razgatis(1999)將常用的評價方法分成了六大類:產業標準法(Industry standard),等級法(Rating/Ranking method),通用原則(Rules of thumb),現金流量折現(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蒙地卡羅分析(Monte Carlo method),競標法(Auction method)。[5]
李嘉孟、陳威霖在「新世紀技術移轉的核心」[6]一文中提及傳統進行技術或專業鑑價的方法大約有三種,第一種是經驗法則(rules of thumb);第二種是比較法;第三種是淨現値(Net Present Value, NPV) 或現金流量 (Discounted Cash Flow, DCF);第四種為考慮周到的選擇權法。結論認為選擇權原理中購買一買權選擇權(call option)係取得以後可以在一特定時間用一預定執行價(executive price)取得某一種股票之權利,因此選擇權之價值與專利技術之價值兩者有相類似之處。
實踐大學 陸佳蓮 (2002)在「選擇權訂價模型應用於技術及專利評價之研究—以技術移轉權利金為例」[7]一文中,提出利用選擇權訂價模型中的Black-Scholes 模型,從成本和收入面計算技術及專利的經濟價值,進而計算出技術移轉價格,並和實際交易價格作比較。
陳威融(2003)在「技術鑑價模式之初探與運用」[8]一文中提及之鑑價方式包括:1.內部報酬率法2.淨現值法3.收入法 4.市場法 5.GBPA(成本法與市場法的綜合)
林佳樺(2003)在「影響技術授權價格因素之研究」[9]中亦提及四種評估方法,包括:1.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2.成本法(Cost Approach) 3.市場比較法(Market Approach) 4.企業輪廓法(Global Business Profile Approach, GBPA)
無形資產鑑價方式彙集後如下說明:
成本法
評估其資產本身之投入成本價值。
1. 成本法:以企業過去所支付之研發支出金額,當研發支出採資本化之會計處理後所得之結果。這種方法所著重者,為成本之記錄、分攤與期末評價的方式。
2. 重置成本法:指企業如要重置或重製相似資產所須花費之數額。以重置成本來估計無形資產之價值,即是以企業重置或重製相同獲利能力之無形資產所需花費之成本數額,來估計其價值。
市場價值法
依據其在市場之售價來評價。市場價值法可分為清算價值法及淨變現價值法;按進行評價之情境不同,又可分為併購價值法及權利金法等。茲分述如下:
1. 淨變現價值法:以企業在正常營業下在市場出售相似或相同獲利能力之資產所能獲得之淨變現價值,作為估計價格。前述之淨變現價值,係以售價減去必要之支出而得;至於必要之支出,則有行銷或運輸成本等。
2. 清算價值法:以企業在停止營業時於市場上出售相似或相同獲利能力之資產所能獲得之價格,作為估計之價格。
3. Tobin的Q係數法:Tobin的Q 係數 = 市場價值 / 重置成本
4. 併購價值法:在正常併購之情境下,企業無形資產之價值。另一個握有相似無形資產之企業,若有併購發生,則可藉其實際交易之價格而估計自己企業所有無形資產之價值。
5. 權利金法:美國某些企業依美國法院對侵犯智慧財產權判決之賠償額來估計無形資產價值之方法。由於美國法院之判例訂有賠償額(約為公司稅前淨利之25% ~ 33%),故可用法院判定之賠償價格作為估計之基礎。
經濟所得法
依據資產在未來可帶給企業之總效益數額來評價。經濟所得法可分為市場餘額法及現金流量折現法。
1. 市場餘額法:市場餘額法係一種間接衡量無形資產價值之方法,其評估方式,是從公司整體之市價,減去有形資產之價值後,所餘者,即為無形資產之價值。亦即,無形資產=公司整體之市價(MV)-有形淨資產之帳面價值(BV)
混合法
當企業採混合法評價時,不是僅著眼於投入成本之層面,或僅著眼於產出價值之層面,而是同時著眼於投入及產出二個層面,斯堪地亞(Skandia)法即為一種混合法。
1. 斯堪地亞法(Skandia):是斯堪地亞Skandia公司衡量該公司智慧資本的方法。
2. 選擇權(option)法:利用選擇權訂價模型中的Black-Scholes 模型,從成本和收入面計算技術及專利的經濟價值,進而計算出技術移轉價格,並和實際交易價格作比較。
3. 蒙地卡羅分析(Monte Carlo method):是一種改良的現金流量折現,經由賽局分析,對未來技術衍生產品的利期,以機率的觀念,計算各種不同情況發生下的期望值。
4. 產業標準法(Industry standard):在評估之前,先收集相關技術的價值,以此價值作為參考,在此同時也會比照產業已發生的利率做為價值的參考。
5. 等級法(Rating/Ranking method): 依照被授權人的等級,而有不同的計價準則,此不一定是指公司的大小,其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策略。
通用原則(Rules of thumb):運用通用法則的情況下,一般是缺乏比較對象的情形下,沒有經驗可尋時,可能採用通用法則。常是以該技術衍生產品市值的百分之25的原則,就是收取獲利的25%,其因為很少有技術能構成完整的商品,所以還要乘上該技術在所有技術中的比率。
6. 現金流量折現(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現金流量折現法是估計該技術未來的銷售額,考慮一定之折現率,計算出其價值。
7. 競標法(Auction method):競標法是透過市場自由競爭機制來決定技術之價格,各個競標者自行考量風險,進行可接受價格的估算,最後再由最高者得標。
[1] 參考文獻15. 資料來源:http://w3.tse.com.tw/plan/essay/459/Ma.htm
[2] 參考文獻16.
[3] 參考文獻17. 資料來源:www.moeasmea.gov.tw
[4] 參考文獻18.
[5] 參考文獻19.
[6] 參考文獻20. 資料來源:元勤科技 http://www.tipo.gov.tw
[7] 參考文獻21.
[8] 參考文獻22.
[9] 參考文獻23.
15. 馬秀如、劉正田、俞洪昭、諶家蘭 「無形資產之評價與揭露」台灣證券交易所「資訊軟體業無形資產鑑價制度」研究報告
16. 周延鵬「虎與狐的智慧力-智慧資源規劃九把金鑰」天下文化出版社,(2006/3)
17. 林鴻六「評估技術價值的架構與方法-巿場因素仍是影響技術價值的關鍵」
18. 張孟元、劉江彬「無形資產評估鑑價之理論與實務」華泰文化出版 (2005)
19. 陳以孝「技術移轉之技術評估模式設計研究」崑山科大/94/碩士/(94/06)
20. 李嘉孟、陳威霖「新世紀技術移轉的核心」元勤科技
21. 陸佳蓮「選擇權定價模型應用於『技術及專利』評價之研究 以技術移轉權利金為例」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91/碩士
22. 陳威融「技術鑑價模式之初探與運用」雲林科技大學 企管系碩士班91/碩士
23. 林佳樺「影響技術授權價格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92/碩士
資料整理:亞洲無形資產鑑價有限公司 總經理 顏光儀
本公司為各級地方法院委任之鑑定人,專營無形資產鑑價與融資規劃
E-mail:asiacrown@gmail.com
連絡電話:07-338-0638,0980-16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