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月玲*

 

:高校校名是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産,然而,與企業相比高校對無形資産的重視遠遠不夠,以至於高校校名無形資産存在被侵蝕或流失等現象。採取積極措施例如:清理使用高校校名的企業、將高校校名與企業分開、慎重更改高校校名、註冊高校校名商標尋求法律保護等手段,確保高校無形資産不受損害。

關鍵詞:高校 校名  無形資産  保護

 

一、問題的提出

1993年的企業會計改革,是我國會計史上的里程碑。《企業會計準則》的頒佈與實施,首次提出無形資産。1998年的預算會計改革,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再次引入無形資産的概念。漸漸地,人們對不具有實物形態且能帶來高額價值的無形資産的認識由陌生變得熟悉。然而,對無形資産重要性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高等學校校名這一寶貴的無形資産在企業冠名(包括校辦企業)、上市公司股票上市、高校合併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被侵蝕或流失現象,導致高校特別是名牌高校的聲譽、利益蒙受損失。因此,通過採取清理規範冠有高校校名的企業和股票、慎重對待高校合併後新校名的冠名問題、註冊校名商標尋求法律保護等措施,以便保護高校校名這一寶貴的無形資産,這顯得非常必要。本文的撰寫正是基於上述考慮。

二、高校校名是寶貴的無形資産 

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地,是高級知識分子、傑出中青年專家、優秀大學生聚集的地方。幽雅的校園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文明高雅的教職員工言行舉止、遍及國內外的優秀畢業生的突出成績、國家多年的投資建設等,這一切爲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聲譽,成爲無數莘莘學子學習深造、向望的美好去處,是高雅文化的象徵,也是用人單位選聘人才的重要參考標準。

高校良好的社會形象、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學術論著等的問世,給高校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爲國家創造了高附加值的價值。由此可見,高校校名是學校的象徵,是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産。

三、高校校名無形資産存在被侵蝕或流失問題

高校校名無形資産,尤其是名牌高校,因爲她的含金量高,不同程度地存在被侵蝕或流失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冠以高校的校名

在高校辦企業獲得利潤彌補教育、科研經費不足的動機下,高校校辦企業應運而生。資料表明,全國1000多所高校中,800多所有自己的校辦企業,北大、清華更是耀眼奪目,其産值約占全國高校校辦企業的1/3。例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等品牌,爲高校錦上添花。然而,有些校辦企業亂用校名,有些企業根本與高校毫無關係,不顧高校的利益,冠有高校的校名,打著高校的旗號搞生産經營。企業信用危機不可避免地發生、産品質量等問題的存在,大大損害了高校的形象與聲譽。如企業冠用“清華”校名的,網上檢索達300多家,且大多數與清華毫無關係。再如,同濟大學做了一次小型調查,僅在上海楊浦區,以“同濟”命名的公司、企業就多達200家,涉及行業齊全。另外,一般高校附近的商店、飯店等冠用高校校名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這些店的人員素質、信譽、衛生等方面問題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高校的形象。

(二)股票上市冠用高校校名

上市公司名稱及其股票名稱是上市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産,能給其帶來高額利潤。正是經濟利益的驅動,上市公司瞄準名牌高校這一好招牌,借用高校名稱發行股票。例如,人們在股市上見到的北大系、清華系、西安交大系、南開系等。這些冠用高校校名的上市公司一旦在經營上出現問題或被新聞媒體曝光或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將對高校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新聞媒介以《北大科技交不起房租》爲題,報道北大科技公司在註冊地址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問題,被認爲交不起房租。這容易造成北京大學在科技方面遇到了困難的不良影響。事實上,這家上市公司與北京大學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三)高校合併導致校名改變

繼1996年、1997年國內外企業合併、兼併狂潮之後,1993年以來,在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促進學科間的滲透、融合等思想指導下,我國高校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合併浪潮。高校合併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確定新校的名稱。有的學校合併後冠用新名,而作爲各合併對象的高校的原名或已不復存在或被隱藏起來。如果新名很快被社會認可,新名出現放大效應,則可喜可賀。但有的高校新名誕生的同時給高校在招生、畢業生就業、社會認可等方面帶來了負面影響。因爲許多高校歷經幾十年甚至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原校名早已被世人所接受。合併後原名的喪失實際上是流失了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産。

四、高校校名無形資産的保護刻不容緩

上述所及問題,不同程度地或影響或侵蝕或流失了高校校名這一寶貴的無形資産。應積極採取措施,確保高校校名這一寶貴無形資産免受損害。

(一)清理冠用高校名稱的企業

爲保護高校良好的社會形象,應對冠以高校校名的企業進行清理。與學校無關、沒有合法依據的企業,應堅決拿掉高校校名 ,必要時提請國家工商部門予以查處。校辦企業以學校名稱命名的,因精心挑選、嚴格控制,寧缺毋濫。新建校辦企業原則上不能使用校名冠名。例如北大、清華在校辦企業改制後,將對校辦企業冠名問題制定實施辦法。

(二)高校校名與上市公司相分離

高校的校辦企業參與上市公司運作,積極的一面不可否認,但總的說來弊大於利,實際上是透支了高校校名這一重要的無形資産。因此,應將高校校名與上市公司分開,各行其道、各爲其事,切實保護好高校校名無形資産。

(三)高校取名或改名應慎之又慎

1.合併後校名的取捨。由於合併或更改校名導致學校名稱的改變,校名的選擇應十分謹慎。校名定位不當,可能與合併的初衷相背離。因爲高校改名容易流失原名所帶來的效益,特別是當一個學校在國內外具有相當名氣和影響時,改名是不明智的,會影響學校發展的繼承性。例如,四川大學合併後改名爲四川聯合大學,但很快又改回了原名四川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在與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建學院合併時對新校名的定位問題非常慎重,主要考慮了三方面的問題;新校校名是否保存原三校校名最大的價值、是否自然地被大多數人接受、是否具有名牌效應或短期獲得名牌效應。經過斟酌,最後還是選用華中科技大學這一品牌。

2.校名的更改要慎重。1999年我國高校擴大招生規模,許多學校爲吸引好的生源,一改原來的學校名稱,特別是明顯帶有行業特色的一般院校,紛紛做起更改校名的文章,自然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我認爲,真正吸引莘莘學子的是學校的真正實力,名稱固然很重要,好的名稱應與好的內容相協調,否則名不符實,只能是曇花一現。例如,美國的麻省理工 、加州理工,中國的西安交通大學等,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他們依然不去改掉交通、 理工等字眼,這些學校是在工業革命及其工業建設時期創建的,他們學校名稱中的交通、 理工早已是歷史特徵、是校名的組成部分,而不再受學校所設置學科專業的限定。事實上這些學校早已是學科門類齊全具有相當實力的綜合類大學。所以不需要修改校名。這也說明校名並不限制學校的發展。悠久的學校歷史是一筆無法估量的巨大無形財富。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法國的高等師範學校是世界著名高校,至今仍保留原名。

(四)採取法律手段保護高校的校名

前已論及,高校校名是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産。無形資産主要包括商標權、 著作權 、專利權 、非專利技術等,企業比較重視對上述無形資産的工商註冊登記,採取法律手段保護無形資産不受侵蝕。相比之下,高校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致使出現了校名侵權案件。例如,北京清華大學狀告重慶清華大酒樓商標侵權案;在重慶,一個體書商想搶先註冊重大商標,借用重慶大學的知名度做大圖書批發業務並發展帶動其它相關産業。這說明校名這一無形資産應通過商標註冊尋求法律保護,以免出現被惡意搶注、花錢買商標的尷尬局面。

可喜的是,一些學校已紛紛行動起來。早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學就已將校名註冊爲專用商標。2000年“西北工業大學”六個字正式成爲專用商標。同時,爲防止有人打擦邊球,借用西工大搞教育培訓等,該校將西北工大、 西工大以及該校的英文名稱及縮寫一一進行了註冊。2003年6月,具有65年悠久歷史的雲南師範大學將其校名注冊商標,並且將雲南師大 、雲師大以及核心圖形一併進行註冊,成爲雲南省首家注冊商標的高校。而四川美院則成爲重慶第一家獲取商標註冊的高校。

總之,真誠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希望高校能確實注意到校名這一無形資産的巨大作用並採取保護措施,同時也希望國家工商部門在高校校名註冊方面提供適當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名校名也是無形資産,個體書商搶注“重大”商標》, 新華網重慶頻道,2003.4.11

2.《爲保護無形資産, 陝西省高校紛紛註冊校名商標》,《華商報》,2003.5.19

3.《商標意識增強,雲師大註冊校名》,新華網雲南頻道,2006.6.11

4.惠中:《學校形象是重要的無形資産》,《上海教育科研》,2002.1

5.張月玲:《馬其華.高校合併實證與效應分析》,《科技教育研究》,2001.2.



* 張月玲(1965- ),女,山東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會計學的教學與研究。

資料整理:亞洲無形資產鑑價有限公司 總經理 顏光儀

本公司為各級地方法院委任之鑑定人,專營無形資產鑑價與融資規劃

E-mail:asiacrown@gmail.com

連絡電話:07-338-0638,0980-161-8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亞洲無形資產鑑價 的頭像
    亞洲無形資產鑑價

    亞洲無形資產鑑價有限公司,一個關於無形資產鑑價(商標、專利、股權、電視電影版權及出資額)、企業整體資產評價及廠房大型動產機械設備鑑價的專業諮詢網站-顏光儀估價師

    亞洲無形資產鑑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