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禾(亞世)接手誠泰,進軍台灣職棒,消息傳出來已經半個月,眼見職棒即將開打,卻到現在都還沒敲定隊名,看來,是卡著「冠名權」的問題。
九禾雖早早決定吉祥物為龍,但對於隊名,遲遲未定,並表示不排除由贊助的企業取得冠名權。惟聯盟方面,根據中時1月31日的報導:「有常務理事認為,如此等於是回到前那魯灣時代,會因隊名不時變更而降低球迷的認同感,不希望亞世再以此模式經營龍隊。而九禾是否符合中華職棒「一隊一公司」經營理念,是最後臨門一腳的關鍵。」
如果新聞屬實,實在教人遺憾。
當年中華職棒之所以會提出「一隊一公司」的理念,主要是反對那魯灣「多隊一公司」的經營方式,目的是為削減那魯灣併入中職的球隊數目,來保障中職球隊的權益不被稀釋,可說泰半是商業利益的考量。姑且不論這種想法正確與否,這和目前的「一隊兩公司贊助」完全是相反的情形,何來「等於是回到那魯灣時代」的說法。
何況,冠名贊助,並不涉入經營,更和「一隊一公司」沒有關係。否則,中職每一隊都有或多或少的贊助商,豈不都成了「一隊多公司」。
至於隊名不時變更,會不會降低了球迷的認同感,我想該由出售冠名權的公司,自行來評量。因為措施不得宜,經營成效不佳,損失最大的,還是該公司自己。中職各隊這些年來做了不少降低球迷認同感的事,似乎也不見他隊出來講話吧?何以對九禾,標準突然就提高了?
運動以出賣冠名的方式來尋求贊助,早已行之有年,方式更是琳瑯滿目。大聯盟的球場冠名權,動輒一賣就是一二十年,上億美金。KONAMI公司贊助亞洲職棒大賽三年九億日圓取得盃賽的冠名權,我們才有La New在KONAMI CUP的精采表現可以看。大陸甲A足球聯賽幾乎每支球隊都出售了他們的冠名權,比如天津康師傅隊。還有我們更熟悉的明基新浪獅隊,更是贊助企業與經營者同時冠名的好例子。
所以,誰說球隊不能賣冠名權?
冠名企業出資,所企圖的利益是增進企業形象、增加品牌知覺,而非尋求支持。出售冠名的公司獲得資源,去經營球隊,它的所作所為,才是球迷支持與否的標的。假設今天味全取得九禾的冠名權,九禾經營的好,味全得到曝光率,九禾龍隊則得到球迷的支持。九禾經營的不好,味全只是利益微薄,九禾龍才是不被認同的對象。所以,冠名球隊,與球迷認同度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
讓我們把名字擺在眼前看看,台北味全亞世龍,過幾年換成台北鴻海亞世龍,球迷真的會流失嗎?
聯盟不僅應同意出售冠名權,更應研究一下如何爭取冠名贊助。尤其是職棒各隊陸續已有了二軍,明年二軍比賽場次又要大幅增加,過去體委會因代訓球員有役男身份,似乎並不同意二軍冠名。現在既然連代訓球員都有意開放打一軍了,只要條件設定清楚,比如冠名收入應用在二軍營運上,二軍冠名應該是可以先做的。
台灣職棒產業低迷不振,有企業願意進場投資,應該是求之不得。受贊助者取得資源,把賽事辦得更好,把餅做大,總比永遠看著眼前的市況,量入為出好。如果出售冠名權,能讓九禾長長久久經營下去,不是比過幾年又換一家公司更能得到球迷的認同、對中職也更好嗎?
對於國內職棒產業,老球團的專業程度理當勝過新血。不過新球團不受過往經驗的束縛,或許更能走出長久的困境,開創新局。La New劉老闆把熊隊經營的有聲有色,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就算理念不同,何不敞開胸懷讓人做做看?
圖片:大聯盟魔鬼魚主場,冠名純品康納球場(Tropicana Field)。
資料整理:亞洲無形資產鑑價有限公司 總經理 顏光儀
本公司為各級地方法院委任之鑑定人,專營無形資產鑑價與融資規劃
E-mail:asiacrown@gmail.com
連絡電話:07-338-0638,0980-161-866